close
話說,當了媽媽以後,收到的各種轉寄信或廣告信內容也有很多變化
其中最大的變化莫過於是教養或育兒相關的文章變多了
一些轉寄的熱門文章或新聞,我至少會看到三四次不同親友的轉貼諸如「在美國看洋媳婦教子」「瑞士小孩不哭鬧」等

 

然而,就我本身也是處在國外的媽媽而言
看這種文章經常失笑,因為其中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觀點
也有不少倒果為因、以偏蓋全的個人心得
當然,這種文章會熱門,就是因為其強調的成果現象是不少人想要的
就如同「如何考高分」「不用背英文單字」一樣
大家都很想找到速成的秘訣,這就是現代社會講求效率與成果
而常常忽略人與環境本身特質的因素

這就是我首先要強調的一點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
而所處的環境與文化,肯定也會和每個人的特質相互交會出不同的火花
就像月亮上的黑影,有人看起來像玉兔搗藥,有人看起來像吳剛伐桂
有人看起來像嫦娥月宮,都只是因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
也包括其個人看事物的心態不同

所以「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只是你看的角度不一樣」

這類的文章我覺得最有趣的莫過於
有的不過只是觀光旅遊幾星期就可以歸納出一篇心得?
那來台灣旅遊的觀光客回去不知道會說成什麼樣子?^^"

旅遊、求學和居住是完全不同的面向
接觸到的當地文化及環境也會完全不同
以下就以育兒的部分,來說說我的個人經驗

1. 外國寶寶不哭鬧?

是說,如果你走在路上,人人都距離你一公尺以上
甚至有時候從家裡走到最近的超市,碰不到半個人
怎麼可能會有機會碰到哭鬧的寶寶?

人口密度就完全不一樣

我回台灣一落地,就是肩並肩人擠人
推著嬰兒車寸步難行,就算是住在單純的住宅區內
也不可能完全看不到人,不管生育率多麼低
幾乎不可能出門是看不到小孩的

那麼,我的孩子呢?

其實我一點都不覺得他們愛哭鬧
因為從出生開始,我就是很自然而然地接受他們的情緒
再小的孩子也是人,他們也有需要發洩情緒的時候
他們不懂得語言,只能用哭來表達
沒有理由要寶寶不哭

那麼,出門呢?
坐在推車上,離最近的就是父母
又安全又舒服,只要「沒有陌生人突然靠近」
寶寶不會亂哭,除非他是餓了或尿布髒了或不舒服或想睡了
也不要「有突然發出的大聲響」「預期之外的被接觸」「推車經常性的搬動與不穩定震動」
寶寶常常就是坐著坐著就睡著了

以上我相信在台灣的父母應該很能夠想像
在這樣不穩定及無法預期的移動之下,要寶寶不擔心受怕還能有安全感非常困難
因為連大人本身都無法排除這些焦慮感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環境本身的特質就不一樣

我的孩子回台灣時,就是比在荷蘭時還要更容易哭鬧
不過對孩子而言,他是在「旅遊」中,所以他也往往比較容易想挑戰父母是否會讓步

2. 父母自身難保

說實在的,在忙碌的生活壓力之下
要保持心情輕鬆愉快就已經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連自己的身心都搞不定,怎麼還有辦法去面對另一個人的身心問題呢?

我們都知道,應該要瞭解寶寶的需求,要多與寶寶有親密頻繁的互動
要輕鬆愉快地面對寶寶,要保持平和理性去判斷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與態度

可惜,當自己事情忙不完時,聽到寶寶聲嘶力竭的哭喊只會煩上加煩甚至怒上心頭
其實寶寶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哭喊的,他可能只是啊啊幾聲想引起注意
得不到回應再愈來愈大聲,然後得不到預期回應感到傷心難過
最後就變成了歇斯底里的狂哭狂叫
父母呢,一開始也是因為手邊事情放不下,覺得寶寶應該還可以等待
可是事情永遠忙不完,等著等著,發現寶寶一直哭,愈哭愈心煩
事情就更無法告一段落

最後往往是心煩氣躁的父母面對一個歇斯底里的寶寶
絕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可以彼此安撫達到某一個平衡

如果有父母能夠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
都保持心平氣和,輕鬆愉快地微笑面對寶寶
我可以保證,這個寶寶絕對不會亂哭鬧

我不敢說我做得到,但我發現當我兩個孩子哭到上氣不接下氣
我如果仍然是心平氣和地去說理,語氣平靜地去安撫
他們往往就不會愈哭愈大聲,而會試著壓抑自己潰堤的情緒
即使是才八個月大的女兒,其實她還蠻會先聲奪人
會試著先哭哭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但如果我在她哭得歇斯底里的時候,微笑地平靜去抱起她安撫
她就可以慢慢地收斂,當然,不是馬上停止,這樣的話根本就是假哭
而是她能夠學著處理自己的情緒,慢慢地收回變成比較正常的發洩

我不會阻止孩子們哭,我認為是人都會有需要發洩情緒的時候
我想教會孩子的是如何處理情緒,而不是壓抑發洩情緒

身為父母,畢竟是已經走過幾十個年頭的大人了
但我發現我們生長的文化背景中,很少教人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
所以現代社會有很多人因此壓抑出心病來
當了父母之後,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非常清楚一件事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寶寶身上」

當然,還是可以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有情緒
但對於還不能理解言語的寶寶而言
父母的情緒只需要藉由表情或小動作來傳達
例如寶寶手亂揮亂抓,就堅定地抓住他的手
皺著眉頭看著寶寶的眼睛加上搖頭說「不可以」
寶寶是可以理解父母不高興的

所謂的不要把情緒發洩在寶寶身上
指的就是不要對寶寶吼叫責罵
他們對此唯一的可能反應就是驚嚇
然後哭得更大聲

他們不能因此理解父母的情緒
而且可能會產生退縮與恐懼的心理
因為那是不正常的情緒表現,而不是在一般人可以接受容忍的正常情緒表達範圍內

3. 加強親子互動的品質

說實在的,現實就是一般亞洲人的工時比歐美人工時長
加上社會福利制度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
很多亞洲父母在面對工作、經濟和育兒等三方面的夾擊之下
根本沒有辦法擁有一定長度的親子相處時間
有更多的情況是假日父母或隔代教養

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原本就不多的情況下
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品質
千萬不要有「補償心理」,就是覺得很少陪孩子,所以過度地想取悅孩子
也不要突然冒出「教養迷思」,孩子有一點點超出自己預期以外的言行
就過度地害怕孩子變壞或失去控制,而變本加厲地懲罰或強迫孩子改正
這都很容易流於「形式」上的交流與互動

即使相處的時間很短,也要把這些時間花在該花的地方
並不一定是要陪孩子玩,或著是教孩子做什麼
而是「去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同時「也要讓孩子瞭解你在想什麼」

我個人養育孩子,除了在生理上的協助比較像是父母以外
我一直都把孩子當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做事方法與態度
我並不會多加干涉,讓他在可容許的範圍內盡量地去探索發揮他的人格特質
其實像我兒子天性謹慎,有時候甚至到了龜毛挑剔的程度^^"
他就從來不願意試著去逾越或挑戰框框外的事物
給他一張紙放在其他更大的紙上,他往往就不會畫超過那張紙
於是我明白了,這是他的天性

父母其實很多時候像是旁觀者,只在必需的時候稍微從旁引導就可以了

以上除了對某些轉寄文章的感想抒發以外
也順便整理了一下斷斷續續的育兒心得
如果有點雜亂請見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育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ama 的頭像
    drama

    逝時

    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