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套的標題,但一時間我也想不到什麼好的開頭
漫畫與我的關係確實匪淺,因為,我是在小說漫畫出租店長大的
從我會翻書開始,我的手邊就盡是漫畫
也因此,現在我才會想寫一些記錄
真的要開始談,其實還真不知道從何開始。我看的漫畫太多,多到我也不記得到底我看的第一部漫畫是什麼。而且我通常一部漫畫都看不只一遍,反而閒來無事就拿來翻,自家的書又不用錢。看著看著還幫忙批貨推薦,因為恐怕沒有人比我更熟哪部漫畫出到哪一集,內容又是什麼。家人常常笑我說,要是考試考漫畫,我一定考第一名。
雖然如此,但其實六七十年代的漫畫,並不是只有故事性的,知識性的也不少,圖書館也有很多什麼小醫師小歷史,我大部分的課外知識,就幾乎都是從這些知識性漫畫而來。個人最喜歡的一套,就是自然圖書館系列,一套10冊,現在應該只能在圖書館或二手書拍賣找到,我曾在二手書店看到幾本,基於回憶就買下來珍藏了。
除了日本漫畫以外,其實台灣漫畫、香港漫畫、甚至歐美漫畫,我家都看得到,畢竟那是一個沒有版權觀念的時代。只要進得到貨,幾乎都有。台灣漫畫家畫的武俠漫畫,記得當年我家是一整個書櫃,但如今連二手書店都難以一見,反而在中國的一些網站上會看到幾本珍藏的掃描本,現在我猜大家還比較有印象的可能是蔡志忠的大醉俠。
雖然我是看了不少,但畢竟當時還只是八九歲的小娃兒,真的要我憑記憶寫出來也很難,而且我看漫畫就看漫畫,其實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最多就記得書名和內容。目前還有印象的可能就是大憨俠,作者游龍輝(當然是現在靠估狗大神才知道的XD),其他很多部真的不看到圖片就想不起來了。除此之外,就是香港黃玉郎的如來神掌,基本上我是從他的漫畫開始認識金庸小說的,如來神掌九式我還真的背得滾瓜爛熟。台灣的武俠漫畫後來就愈來愈少,記得只有敖幼祥的烏龍院還有再繼續出。
劉興欽的漫畫我也看了好幾套,不過小孩最喜歡的是機器人系列,而不是現在大家比較知道的阿三哥與大嬸婆。那應該算是台灣早期的科幻漫畫吧!雖然是和小叮噹(哆啦A夢)一起看的,不過並沒有特別影響喜好,我看漫畫是來者不拒,每部漫畫都可以帶給我很多啟示和愉悅,看漫畫最愉快的就是盡情享受漫畫家的天馬行空世界觀了!
真的要細數我看漫畫的歷史要花好多的時間還要打很多字
就先回題到漫畫如何影響我的一生吧
小時候因為看很多科學漫畫,在國中以前,我挺嚮往當科學家的。應該沒有想要做出小叮噹,但會想要做出原子小金剛(咦? 沒有比較簡單啊XD)
但是後來明白很多不可能的事,我就把夢想漸漸落實了,因為千面女郎(玻璃假面)的關係,我加入了高中話劇社,從此結下了和戲劇的不解之緣。
事實上,我真的也實際運用了許多漫畫中拿來訓練演員的方法,甚至一一整理成一本手冊,再據以變化創造新的訓練方式。漫畫中譚寶蓮(北島麻雅)和白莎莉(姬川亞弓),正好是兩種具有不同天賦與表現力的演員,在我自己的研究過程中,也常常因這兩種不同的情況考量什麼樣的劇種適合什麼樣的訓練方式,而哪一種演員又適合表現哪一種形式。
雖然,愛看漫畫的習慣影響我最多的是跳躍式的思考,所以在文字敘述上往往不夠嚴謹,也不太會鋪陳,畢竟圖文式的閱讀方式,有一大半都靠圖片補足了,抽離圖片後的文字就很容易顯得單薄脫落。但是藉由圖片的輔助,卻非常容易使人留下印象,閱讀起來又輕鬆,就知識學習上其實是很有用的。所以,現在好多書都改以圖文的形式呈現了。(光是那堆兒童知識漫畫就不知道出了幾套....)
開始寫這篇部落格,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很想紀錄自己看過的漫畫,記錄腦海中曾經留下的足跡,大概也是老了,突然發現有好多曾經有過的事實與經驗,居然只能存在回憶中。一旦我忘記了,那些存在過的事實好像也消失了一樣。經驗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初我在研究傳統戲曲時,真是還好已經是有影像或文字紀錄的時代了,要不然根本無從研究起。就連我想開始寫,腦海中許多連圖片都不復記憶的漫畫,要去哪裡找尋呢?只留下圖片卻沒有那個時代的人閱讀的記憶,那也只是一種博物館的收藏了。博物館收藏的許多文物,原本都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啊!我,就是想把曾經存在於我生活中的這個部分,盡量記錄下來,從中能獲得些什麼的,我想應該不會只有我自己。
註:因自家漫畫店已收,本部落格中的圖片多是網路搜尋得來,若有侵害版權請告知去除,謝謝!